跳到主要內容區
 

【商業週刊】 2022/5/26 第1802期

ImgDesc

全台詐騙案創5年新高,每人每年被竊走1500萬
一支手機
偷走我的人生
 
「我停話,歹徒打給客服馬上復話」
他用一張SIM卡偷光存款、打疫苗、領走五倍券
差點拿我保單借錢,我的銀行信用都毀了

》沒點網址,沒接詐騙電話,錢照樣被搬光!
》電信商變新破口,6大徵兆檢測你的手機安全嗎?



「馬先生,不好意思,因為我們購物網站系統錯帳,誤將你的信用卡多刷了八千元,等下銀行打來照會,請你把相關資訊告訴他,協助退費……。」
當我接起這通「+886」開頭的電話,對方準確的說出我買了背包,金額也一清二楚。接著,「銀行」主管打來,詢問帳戶、存款等詳細資料。當我準備一一回答時,突然驚覺:這不是詐騙常用的伎倆嗎?
我不是唯一被詐騙集團盯上的人,全台至少約二萬五千人都曾被詐騙集團騙過。
甚至,詐騙,早已不是你沒有貪念、不點可疑連結就沒事。
當你接到這樣的電話時,代表騙徒已經掌握你的個資,並且正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蒐集你更多資訊,例如Gmail、臉書帳戶,甚至近期參加過哪些行銷活動等。
這次不成,下一次,他們會設一個更精巧、更能取信於你的圈套。甚至有可能直接運用手中個資,重設你的密碼,巧取豪奪。
數位詐騙,是COVID-19疫情爆發兩年多來,維持社交距離、一切線上化後最嚴重的「後遺症」之一。
先看三個數字:三五%、五倍和一兆四千億元。
國際數位金融調查機構Javelin調查報告指出,疫後,全球詐欺事件一年增加三五%,而且大多數詐騙都是運用行動支付等數位交易。詐騙,已變成比電腦病毒還棘手的問題。
不但案件數量增加,美國財務損失金額也比疫情前增至約五倍。
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更預估,到二○二三年後,光偽造身分的詐騙案,一年將造成四百八十億美元(約合新台幣一兆四千億元)的損失,相當於一個鴻海的市值,落入詐騙集團口袋。
即使台灣過去兩年相對未受疫情摧殘,同樣沒能倖免。
根據刑事警察局統計,去年詐騙案件、金額均創下近五年新高(見本頁圖),財務損失金額更超過新台幣五十六億元。
「 真正被詐騙的金額, 遠遠不只如此!」趨勢科技全球消費市場開發暨行銷協理劉彥伯表示,不少人被詐騙後並沒有報案,成為「黑數」,依照經驗推估,實際被詐騙的金額,應該高出官方統計數字的六倍到八倍。
換句話說,台灣平均每個人一年被騙走的實際金額,可能高達近一千五百萬,幾乎相當於一棟房子。
我們訪問刑事局等各機關,聽到有人被騙走半輩子積蓄;有公司匯出數千萬元給騙徒,宣告破產;也有如前述個案,什麼都沒做,卻因歹徒偽造騙取手機SIM卡,結果存款被領光,連五倍券、預約打疫苗的機會都被搶走,彷彿被偷走半個人生。
而且詐騙最可怕的,其實不是金錢上的損失,而是它正撕裂社會的信任。
「詐騙引發的是一連串的信任危機!」劉彥伯指出,當詐騙案越來越猖獗,人們將不再相信簡訊,甚至也不相信廣告、電商等產業。最終,各行各業都將一起受到牽連,拖累營運。
例如,二○○四年博達的假財報事件,欺騙投資人,結果,連帶第三類半導體的相關公司都受到牽連,不只客戶不信任,人才也不想加入這產業。
甚至,當我們追求金融科技的發展,實踐物聯網、自駕車等便利生活的想像時,詐騙所引發的信任危機,也將成為拖住我們進步的絆腳石。
網購、社群、網路銀行等無處不在的便利工具,已是數位詐騙的溫床。但,難道我們要因此反科技、反進步嗎?當我們享受便利的同時,一定得犧牲安全嗎?
回答問題前,我們必須先了解:詐騙集團到底如何騙走你的金錢,甚至你的人生。
你想過,你的個資就像超市貨架上的商品,是有明碼實價,在駭客與騙徒出沒的「暗網」銷售嗎?
首先,詐騙集團要成功騙到你,第一步得先取得你的個資,可能是Gmail、臉書帳號,或信用卡資訊,甚至是購物清單。資策會資安所總監張文村指出,詐騙集團取得個資通常有兩種方式:第一,是到駭客出沒的暗網購買。

參考資料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R030088547

瀏覽數:
登入成功